中國文字博大精深,同樣的文字同樣的詞匯卻能表達出不同的意思。就拿“炒茶”這個詞來說吧,通常情況下它是指茶葉在生產(chǎn)加工的過程中所經(jīng)歷的某道工序。而在特殊情況下,它又可以代表以茶葉為媒介,流行于特定人群中的“擊鼓傳花”游戲。
當某款普洱茶或是某個山頭成為熱點后,“炒茶”者便接踵而至。然后就會上演一幕又一幕的炒茶游戲,雖說在行業(yè)內(nèi)早已司空見慣,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“炒茶”失敗后的接盤俠們。這里就給大家分享幾個真實的案例,希望大家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后,千萬不要被抄家給忽悠了。
事例A:炒茶山,故事的主人公是活脫脫的大冤種,喜歡喝茶也喜歡玩茶。喝的多了玩的多了就想在源頭上玩把大的,于是便翻車了。翻車的過程堪稱經(jīng)典,某茶商先用極低的價格包下了一座茶園,然后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來宣傳這座茶園,譬如請大師來茶園點評茶葉的品質(zhì),再找?guī)讉€圈內(nèi)的名人站站臺,不斷找些托兒來茶園里包樹等等。時間久了,故事的主人公堅信這座茶園就是未來的老班章,然后包下茶園的主人又很“意外”的家中有事,只能“忍痛割愛”轉(zhuǎn)讓茶園,于是故事的主人公就上了套。
這位老兄沒想到接手茶園后,給茶園評分的大師們消失了,包樹的土豪們也消失了,就連收購原料的商人們也消失了。等到主人公帶著茶園的毛茶到市場詢價之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他花大價錢包下的茶園不過是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茶園,茶園所出產(chǎn)的毛茶不可能賣出高價。若按市價銷售,還倒貼錢。這位老兄只能硬著頭皮賣,硬著頭皮宣傳,連續(xù)折騰幾年才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大冤種,然后認栽離場,大半身家也搭了進去。
直到今天類似的套路依舊存在,今年行情大概率比較火,相信炒山頭的人又會重出江湖。若有小伙伴想要包茶園,千萬要小心,別著了那群炒家的道兒。
文:天火